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围绕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程,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加快规划建设,“齐风陶韵·生态淄博”旅游品牌优势逐步显现,文化旅游融合取得了良好成效。
坚持倡树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打好工作基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淄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国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先后编制了《淄博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淄博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淄博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关于着力建设文化名城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具有较强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市政府成立了文化旅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全市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名城和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的任务目标,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的同时,充分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倡导文明旅游,积极开展文化旅游志愿服务,高层次、大范围、多频次宣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理念,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和工作氛围。2016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491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3.6亿元。
坚持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做好工作保障。近年来,淄博积极立足本地特色,全力做好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工作。一是认真做好文化资源梳理。重点对全市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陶琉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项资源进行了认真的分类和梳理,建立了淄博市文化旅游资源项目库,提高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挖掘培育文化旅游品牌。聘请专家学者对该市各类文化古迹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旅游利用价值进行全面调查和分类评估,精心培育齐国故都、足球起源地、聊斋故里、陶琉名城、牛郎织女发源地、齐长城等历史文化品牌。三是加强历史文化遗迹保护。重点做好以齐故城、蒲松龄故宅、周村大街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迹遗物的保护工作,认真搞好乡村记忆工程和古村落保护,开展工业遗产普查,为该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四是加强文化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充分运用姜太公封齐、齐桓公治国、管仲拜相、晏婴辅政、孔子闻韶、田单复齐、稷下游学等重大事件和《考工记》《齐民要术》等重要著述以及蒲松龄、王渔洋、赵执信等文化名人资源,创作生产影视剧、舞台剧和其他文艺作品,开展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研发生产,不断提高淄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其中,市歌舞剧院编排的反映齐文化的舞剧《齐风甫田》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五是加大非遗产品开发力度。实施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个一”保护行动,创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立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完善非遗保护可持续工作机制,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文化旅游的内容。
坚持文旅融合项目带动,实现工作突破。淄博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理念,强化担当精神,咬定项目建设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抓好项目建设。一是抓好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以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深入挖掘齐文化的时代内涵,加快齐文化产业化步伐,着力打造齐文化教育基地、齐文化旅游胜地和齐文化研究交流中心。深化“一带两翼四极十点”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少儿齐文化研学基地、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齐古城、姜太公祠和管仲纪念馆、陶琉古镇、齐长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鲁商示范园等市级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筹备建设稷下学宫项目,努力打造全国展示诸子百家思想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盛况的中心,国际知名的当代学术思想交流中心和文化旅游胜地,创树展现齐鲁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品牌。2018年,确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36个,总投资331.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9.8亿元。二是强化工作督导落实。严格考评机制。研究制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考评实施办法》,实行考核项目责任到人机制,市文广新局班子成员挂包重大项目制度,践行“一线工作法”,每月现场督导挂包项目至少一次,在手续办理、资金短缺、争取扶持、协调关系等方面与项目建设方研究思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大招商、招大商”,为淄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引进战略投资伙伴。近年来,分别引进中国城市建设集团第四工程局集团、(杭州)聚光科技股份公司、中国民生投资有限公司、广东清铭时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等投资淄博文化旅游项目,进一步促进了文旅融合工作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