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宿发展由点及面,形成一个个民宿集群,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极大地推进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未来,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乡村将是发展乡村民宿的重点地区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发展乡村民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现场会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指出,全域旅游已经从生动实践过渡到全面提升的发展阶段,而发展乡村民宿是推进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发展进入到全面提升阶段后,下一步发展重点和难点在于乡村。乡村地域广阔,农民居住和资源分布分散,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但山水等自然资源和民风民俗及历史文化资源保存相对完整。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民宿,可将劣势转变为优势,乡村民宿本身成为旅游吸引物,带动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农民就业并促进文化复兴和百姓富裕。这充分证明和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除了乡村民宿发展较早的东部发达地区,乡村民宿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势头良好。乡村民宿发展由点及面,形成一个个民宿集群,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极大地推进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未来,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乡村将是发展乡村民宿的重点地区。
发展乡村民宿要有正确的理念来指导。首先,发展乡村民宿需要规划先行。要将乡村民宿发展规划纳入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统筹谋划,并制定乡村民宿发展的交通、环保等专项规划。其次,发展乡村民宿应倡导文化引领,挖掘当地民俗和历史文化资源,凸显地域文化,突出乡村特色,提升乡村民宿的文化内涵,增强乡村民宿的体验感。还要进一步开发乡村民宿创意产品,丰富乡村民宿产品体系。这反过来又会增进村民的文化自信。此外,发展乡村民宿涉及众多利益主体,要提倡以农民为乡村民宿经营的主体,在做民宿过程中有获得感。乡村民宿投入较小,老百姓参与度高,受益面广。要鼓励投资者起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传授设计技术、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传播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带动当地老百姓通过发展民宿致富。
发展乡村民宿要解决民宿的法律合规性问题。在我国,住宿行业需取得经营许可证才可依法营业。办一个合法民宿,必须要有商事登记、消防、公安特行、卫生、环保、税务等证照。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民宿受房屋规模、建筑结构等限制,难以达到住宿业相关法律要求。例如消防通道,宾馆要求一般不少于两个疏散通道,很多民宿达不到要求,存在一定消防隐患,难以通过消防审批。民宿大多是由住房改造,实际上改变了房屋的用途,由自用变为商用,不具备商业经营的资质。因此民宿一般无法申请营业执照,从而长期处于无证经营状态。要让民宿有法可依,依法监管,在阳光下运行。相关部门要在对民宿业发展进行实事求是评估的基础上,尽快依法出台科学合理的民宿法律法规,解决民宿经营的合法性问题。相关部门依法审查房屋的消防、安全等信息,对符合法规和出租资质的民宿经营行为做好登记备案,发放营业执照,并向公安等相关部门报备,便于工商、税务、消防、公安、文化和旅游等部门依法监管。对于暂时不合规的民宿,执法部门应先行告知,限期整改,并为整改提供便利。
要通过实施乡村民宿精品工程,促进乡村民宿业的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民宿标准化体系,确定基本的进入门槛,规范乡村民宿建设、服务和运营管理。要处理好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在确保消防、人身、财产及信息安全以及卫生和环保底线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和发挥文化创意,为乡村民宿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留足空间。目前已形成了一批精品民宿品牌,如松赞山居、千里走单骑、寒舍、隐庐等。要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民宿品牌,推出一批产品建设好、服务质量好、市场评价好、带动作用好和示范意义好的“五好民宿精品”,包括精品乡村民宿、品牌企业和品牌带头人。要实施动态管理,有出有进,确保乡村民宿精品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引领性。对于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性的乡村民宿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案例要大力推广。
对于乡村民宿的建设,要优化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多措并举,有序盘活农村依法建造的宅基地农房、村集体用房、闲置农房、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用于乡村民宿和相关业态建设。在规划基础上,要紧抓道路交通、水电管网、通信网络、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分类等环保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民宿发展不能单打独斗,要以乡村民宿开发为纽带,引导开展多元业态经营,拓展产业链,发展综合业态,打造乡村民宿休闲度假综合体,形成乡村民宿休闲度假产业生态系统,实现空间集群、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有效发挥乡村民宿的综合带动效应。要推动乡村民宿信息化发展,构建覆盖全国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全国乡村民宿统计体系,安装治安管理系统,落实旅客住宿登记制度,信息采集采用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和智能门锁等,有效实现搜索预订、数据统计、监测调查、分析预测、市场营销、市场监管等功能。在建立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的时候,要建立乡村民宿的社会信用体系,这对乡村民宿的安全、规范运营以及服务品质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