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阶段性成效明显,乡村旅游累计带动约38万贫困人口脱贫,33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中,22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出列,112个非建档立卡村带动脱贫任务提前完成。
发挥文化和旅游扶志扶智优势,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动力。全省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实施戏曲创作孵化计划和农村现实题材创作工程,2017年推出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嗨子戏《竞标》等大戏小戏20台,2018年扶持的49个戏曲中,反映扶贫、乡风文明的农村题材剧目达43个,资助临泉等13个国贫县以扶贫题材为重点,用本土化的艺术形式,创作推出《说说咱村新变化》《好支书王坤友》等一批文艺作品。每年举办文化扶贫·携手小康全省巡演、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通过创作和演出扶贫题材艺术作品、丰富贫困群众文化生活等方式,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培育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正确价值观念,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夯实了脱贫攻坚的思想基础。积极探索扶持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路径,通过试点示范,引导推进,形成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等旅游扶贫模式,涌现出凤阳县小岗村、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岳西县黄尾镇等一批典型,帮助当地群众学习新观念、新思维和现代化生活方式。
发挥文化和旅游惠民优势,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安徽省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8亿元,支持国家级贫困县区按照“七个一”标准,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省级示范点548个,建成一批淮河行蓄洪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免费开放、举办送戏进万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实施“圆梦工程”等文化志愿服务、落实“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创业技能,变“文化输血”为“文化造血”。安徽省坚持“引进来”,持续开展“百企结对帮扶百村”活动,积极“走出去”,持续实施乡村旅游经典百村宣传推广计划,每年举办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负责人、带头人培训,通过学习和引进外地先进经营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帮助贫困地区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坚持以农村为战场、农民为主体、农事活动为主要内容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带动贫困群众创业就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安徽省连续召开3次乡村旅游扶贫现场会,相继实施乡村旅游扶贫“3451”工程、“八个一”工程和“创A工程”,大力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A级旅游村、乡村旅游景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农家乐、民宿等业态,通过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催生了一批适合贫困村的乡村旅游经济组织。大别山区各市县地依托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游”“研学游”“生态游”等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促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农品变商品。通过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从旁观者、局外人变成参与者、受益者,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增加了收入,提升了生活质量水平,为区域整体脱贫提供了重要产业支撑。
发挥文化和旅游行业优势,大力发展社会扶贫事业。在抓好产业扶贫的同时,认真履行社会扶贫、定点扶贫职责,厅里先后选派10多名作风能力过硬的优秀干部到定点帮扶县区和村任职。2018年,协调各方助力谯城区落实帮扶项目29个,争取帮扶资金760余万元,助力谯城区脱贫攻坚和“摘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驻六安市金安区杨公村、亳州市谯城区晨光村、孙庄村的干部认真履责,主动作为,走村入户,开展调研,了解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协调帮助扶贫村修路、建桥、建光伏电站、扶贫驿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解决帮扶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同时,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推动虾田稻米、桑葚等特色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三个扶贫村出列。各市县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投身社会扶贫实践,注重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精准施策,在推进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展现了文化和旅游系统的良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