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山东省各级文化和旅游机构主动担当新使命,将“盘活资源”“互联互通”等作为工作着力点,在描绘蓝图的同时,不断推动文旅融合从理念走向实践,文旅新品牌、新形象备受关注。为进一步推进全省文旅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座谈会,研究山东《全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打造文旅精品
围绕打造“六好”文化旅游产品、推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山东省各地抓优抓特,注重挖掘潜在资源,做出诸多探索。
例如,济南市围绕泉水元素,深度开发步游泉城、船游泉城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出了泉水大碗茶、泉水宴等“泉边生活”旅游产品。与此同时,济南市还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演艺融合发展,推出了“曲山艺海”非遗展演、“泉城夜宴”灯光秀等优质产品。淄博市则通过深挖资源、载体培育,着力寻求文旅融合的新契合点,围绕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打响了“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琉名城、足球起源地”等文旅品牌。此外,“仙境海岸·鲜美烟台”、沂蒙红色旅游等独具山东特色的文旅品牌也享誉全国。
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杜文彬认为,山东各地在发挥资源特色的同时,应注重“串珠成片”,围绕传承红色基因、经略海洋等重大战略形成代表山东的骨干产品,解决当前山东文旅产品“散珠化”现象。
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建议,山东应抓好文旅融合机遇,启动文化和旅游双向赋能计划。“比如,过去艺术院团演出、景区和目的地城市旅游演艺仅局限在各自领域,如今可以在多方面进行合作;再如,文博单位可以和旅游景区进行双向互动与合作,在文创产品、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方面互相借鉴和帮助,让文化为旅游铸魂、旅游为文化添翼。”王德刚说。
聚焦产业融合
以文旅融合为引领的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业态,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以烟台市为例,围绕主城区建设,当地构建了以“大项目为引领,特色业态发展为突破,近郊乡村为支撑”的文旅发展格局。目前,分别投资150亿元、460亿元的芝罘仙境项目、海上世界项目相继落地烟台。作为当地培植的两大新兴业态,夜间休闲业已带动以芝罘湾为中心的游览、演艺项目蓬勃兴起,会展业则培育了国际海岸生活节、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等会展品牌。
借助全要素提升和全方位整合,山东诸多地市大力推动旅游与民俗、非遗、工业等领域融合发展。济宁市积极打造了一批精品景区、线路,依靠这些优质项目,不仅突出强化了“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品牌形象,还集聚德州、聊城等城市的运河文化资源优化了产业布局,破解了文旅融合发展中低端化、同质化问题。“济宁目前正重点完善孔府菜、运河菜系列产品,提升‘跟着孔子去游学’研学游线路,增强尼山圣境《金声玉振》、兖州兴隆文化园《菩提东行》等演艺品牌的知名度,持续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弢说。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加大政策集成、强化要素集约、优化产业集群和空间集群。”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忠坦言,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既要通过整合政策资源协同推进、促进已有资源转化为优秀产品,还须推进“吃、住、行、游、购、娱”和“文、商、养、学、闲、情、奇”要素叠加,推动城旅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等进一步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在山东,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
以乡土文化、精品民俗等为依托,淄博市博山区中郝峪村通过“公司运作+单体承包+村民入股”的发展模式,对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加以创新,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提供助力。在淄博市,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据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周茂松介绍,为与乡村旅游优势互补,淄博还利用工业、非遗等元素重点打造了一批特色小镇,并对淄川区昆仑陶瓷文化风情小镇、桓台县马踏湖文旅特色文化小镇等6个小镇分别予以资金扶持。
在王德刚看来,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在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完善乡村民宿标准体系的同时,还要推动实施美丽乡村景区化工程——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再以其经营收益反哺美丽乡村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临沂,以临沭县朱村等为代表的“红色乡村游”广受关注。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曹首娟表示,下一步,该市将整理公布一批省级红色堡垒村,挖掘其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特色文化,让乡村游更具文化内涵。
“山东省要上下通力合作,围绕编制规划尽快启动资源梳理、资料搜集,加快文旅精品征集,策划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推动山东文旅融合,以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磊说。 |